广播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第五集:修身
北纬36.8°,
陕北黄土高原上,
有一个小小村落,
名叫梁家河,
“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”......
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,
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;
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,
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
12集广播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
第五集:修身
点击音频马上收听
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,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、思想上的营养。
青年习近平(资料图)
“那个时候,除了劳动之外,一个是融入群众,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、看书。”习近平说,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。上山下乡的时候,我15岁。我当时想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,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,就是读书、修身。”
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,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,吃饭时在看,上山放羊时,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。
那时因为不通电,天黑后不久,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。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。没有人知道,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。
习近平曾经劳动过的地方。
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来自北京十多所学校,其中清华附中、五十七中等学校的学生多有家学渊源,他们都是背着书来到延川的。大家交换着看书,竟形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。
在接受《学习时报》记者采访时,戴明说:“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,是范文澜先生的《中国通史简编》。书名虽然是‘简编’,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。我和近平都从头到尾认真地读过这部书。对我而言,大概就是读过了,了解了历史,丰富了知识。而对于近平来说,他就会有思考、有借鉴、有批判。”
习近平是个书痴。一位来自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说他有本《浮士德》,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找他借,说:“借我看看吧,我肯定还你。”
“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。后来他等急了,一到赶集的时候,就通过别人传话,要我把书给捎回去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还是不放心,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。我说,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,那我还给你吧。”习近平讲述了他对《浮士德》的痴迷。
梁家河的老窑洞。
习近平还读过许多俄罗斯作品。
他后来回忆说:“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。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《叶甫盖尼·奥涅金》,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,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。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《当代英雄》,说英雄,谁是英雄啊?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。当时,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,那种感受很强烈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有深度的俄国作家,托尔斯泰是最有广度的俄国作家,两相比较,我更喜欢托尔斯泰。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,我更喜欢的是《战争与和平》,当然《复活》给人很多心灵上的反省。我也很喜欢肖洛霍夫,他的《静静的顿河》对大时代的变革和人性的反映,确实非常深刻。
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,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。他的《怎么办?》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,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。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,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,为了磨炼意志,甚至睡在钉板床上,扎得浑身是血。那时候,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,干脆也把褥子撤了,就睡在光板炕上。一到下雨下雪天,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,下雨的时候去淋雨,下雪的时候去搓雪,在井台边洗冷水澡,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。
俄罗斯还有一批艺术大师,像音乐家柴可夫斯基、画家列宾等。我为什么对列宾印象很深刻呢?当时,在农村还能够发现一批美术杂志,那是非常宝贵的资料,我就一本一本地看。其中,有一篇专门介绍列宾的油画《意外归来》,讲一个流放的革命志士突然回家的场景,那幅画给我深刻印象,那篇文章也写得不错。”
2013年3月,习近平在接受“金砖国家”媒体联合采访时说:“我爱好很多,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”
2013年3月19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俄罗斯俄通-塔斯社、俄罗斯全国广播电视公司、南非卫星电视五台、印度报业托拉斯、巴西《经济价值报》和中国新华社记者联合采访。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
习近平说:“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2014年2月,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,主持人问他读过哪些俄罗斯作品,他列出了普希金、莱蒙托夫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众多作家的名字和作品。看到习近平对俄罗斯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,主持人十分惊讶:“我们俄罗斯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么多。”
事实上,习近平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。
小人书是他的启蒙读物。习近平五六岁时,母亲齐心带他去买了一套《岳飞传》和一本《岳母刺字》。母亲拿着小人书给他讲精忠报国、岳母刺字的故事。习近平至今还记得他们母子之间的对话。
“把字刺上去,多疼啊!”
“是疼,但心里铭记住了。”
习近平记住了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字,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习近平随母亲搬到了中央党校。在那儿他获得了一次难得的读书机会。按要求,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,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他,便请他一起搬书。搬书的过程中,他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,成了他喜欢的读物,以至于其中很多警句至今都能背下来。
2015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,指着曾经住过的窑洞说道,“我那时爱看书,晚上点着煤油灯,一看就是半宿,第二天早起,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。”
插队时,他到处找书,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有惊喜的发现,有《红与黑》《战争与和平》,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,比如清代课本、明代课本等。薛玉斌退伍返乡时带回来很多书,有《林海雪原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,他一本不落地借了去。延川当地创办的一份文学报《山花》,也进入了他的阅读范围。通过《山花》,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路遥,两人曾彻夜长谈。路遥后来惊叹说,习近平比他小4岁,知识面比他要广得多,志气高得多。
“毫不夸张地说,当时的文学经典,能找到的我都看了,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。”习近平说。
2014年3月28日,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,在柏林做了演讲,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。演讲中,习近平用《浮士德》中的人物“墨菲斯托”,回击西方社会的“中国威胁论”,正是一种“脱口而出”。
习近平说: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,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。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,有些人开始担心,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,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‘威胁’,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‘墨菲斯托’,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,但遗憾的是,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。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:偏见往往最难消除。”
后来,习近平跟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德国汉学家都说起过读《浮士德》的感受,他说:“我当时看《浮士德》看不太明白。”他听到了几乎同样的回答:“不要说你们了,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。”习近平说:“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。”
那个时代,习近平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,读了《仲夏夜之梦》《威尼斯商人》《第十二夜》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《哈姆雷特》《奥赛罗》《李尔王》《麦克白》等剧本。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、栩栩如生的人物、如泣如诉的情感,都深深吸引着他。
在习近平看来,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,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、沟通的方式。对习近平而言,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,更是一个不断成长、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。
《梁家河》
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,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。由央广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苏扬、黎春倾情播讲,后期制作精益求精。用最优美的声音和最专业的制作,呈现精彩的“有声版”《梁家河》。
2015年2月13日上午,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,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。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
-End-
来 源 / 中国之声
责任编辑 / 段清宇
推荐阅读